产教融合正成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核心驱动力,为适应建筑行业智能化、数字化的转型升级需求,高校与企业需协同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育人生态。
一、产教融合在工程造价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
随着“新工科”理念的深化与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加速,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对全过程造价管控、BIM技术应用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。产教融合通过整合校企资源,将行业技术标准、岗位能力要求直接融入教学体系,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。例如,长春工业大学通过“工管交叉、数智赋能”的课程重构,将装配式建筑、BIM建模等前沿技术纳入核心课程,并配套2周项目化实训,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素养。政策层面,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需建设50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及1万家产教融合型企业,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。
二、当前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
1.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需求: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预算编制课程,缺乏对全过程咨询、智慧建造等新兴领域的覆盖。调研显示,仅30%的高职院校将BIM技术深度融入课程体系,导致学生毕业后需额外培训。
2.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:分散的校内外实训难以形成系统性能力培养。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训多集中于学期末,企业参与度低,学生接触真实项目的周期不足。
3. 师资队伍产教转化能力不足:兼具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经验的“双师型”教师占比不足40%,制约了新技术、新工艺的课堂转化。
三、产教融合驱动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案例
(一)重构“四维一体”课程体系
1. 专业基础层:强化工程、造价法规等通识课程,培育工匠精神与职业规范。
2. 技术融合层:开设《BIM计量与计价》《智慧工地管理》等课程,将数字技术贯穿教学全程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“数字建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”,联合企业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,提升学生实操能力。
3. 方向拓展层:细分建筑装饰、安装工程、市政园林等专业方向,匹配区域产业特色。例如,四川高校在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绿色建筑经济分析模块,响应“双碳”战略。
4. 实践创新层:推行“2+1”学制改革,前两年在校完成基础课与模块化实训,第三年进入企业参与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,实现“教学-实践-就业”闭环。
(二)构建多元协同育人平台
1. 现代产业学院共建: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,明确校企权责与利益分配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建物流实训基地,实行市场化运营,年孵化创业项目20余个。
2. “双导师”制实践基地: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真实项目。长春工业大学建设工程学院联合30余家建筑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,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、成本管控等核心业务。
3. 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:建设覆盖工程量计算、造价软件操作等功能的虚拟实训系统,破解实训设备不足难题。广联达等企业开发的智能造价软件认证体系,已在全国50余所院校推广。
(三)创新师资培养与评价机制
1. 实施“双聘双岗”制度:鼓励教师每学期赴企业顶岗实践3-6个月,企业技术骨干定期入校授课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该机制,使80%的专业教师具备工程咨询项目经验。
2. 建立动态考核标准:将企业项目参与度、技术成果转化纳入教师绩效评价。例如,广东省高职院校将教师主持横向课题的数量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。
四、实施建议与政策保障
1. 院校层面:
2. 企业层面:
3. 层面:
五、未来展望
随着AI、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,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将向“智能决策型”转变。建议院校提前布局智能算量算法、区块链合约管理等前沿课程,并通过“政-校-企”数据共享平台,实现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质量监测的智能化。推广“1+X”证书制度,将BIM工程师、装配式建筑监理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嵌入课程体系,可显著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