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挑战,我国约有8000万感染者。尽管目前无法完全清除病毒,但通过科学抗病毒治疗可显著延缓肝纤维化、降低肝癌风险,甚至实现临床治愈。本文结合最新指南与临床实践,解析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核心策略与药物选择,帮助患者及家属科学应对疾病。
一、哪些人需要抗病毒治疗?
乙肝抗病毒治疗并非“一刀切”,需根据病毒活跃度、肝功能指标及个体风险综合评估。依据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及WHO最新指南,以下人群需积极干预:
1. 病毒活跃+肝功能异常:血清HBV DNA阳性且ALT持续升高(男性≥30 U/L,女性≥19 U/L),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损伤。
2. 高风险人群:无论ALT水平,若符合以下任一条件,应立即治疗:
3. 肝硬化患者:无论病毒载量高低,只要HBsAg阳性均需终身抗病毒。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:
二、抗病物的选择与优劣对比
目前主流药物分为核苷(酸)类似物(NAs)和干扰素(IFN)两类,需根据患者病情、年龄及经济条件个体化选择。
1. 核苷(酸)类似物:需长期服用的“控病毒利器”
用药原则:
2. 干扰素:追求“临床治愈”的短期方案
聚乙二醇干扰素α(Peg-IFNα)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抑制病毒,疗程固定(通常48周),适用于:
局限性:副作用明显(发热、抑郁、血细胞减少),不适合肝硬化、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。
三、最新治疗策略:从“控制病毒”到“临床治愈”
1. 扩大治疗适应症,早诊早治
2022年指南强调“放宽标准”,例如:
2. 联合治疗:提BsAg转阴率
3. 肝硬化患者的强化管理
四、患者日常管理与就医建议
1. 定期监测:
2. 生活方式干预:
3. 何时需紧急就医:
五、未来展望:乙肝治愈的曙光
全球多个新药进入临床阶段,例如:
尽管完全清除病毒仍面临挑战,但通过早期治疗、规范用药,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已大幅提升。
本文参考依据: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《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(2022年版)》、WHO《慢性HBV感染管理指南(2024年)》及多项临床试验进展。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切勿自行调整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