哮喘急性期用药策略:快速缓解药物选择与临床应用指南

当哮喘急性发作时,患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出现呼吸急促、胸闷或持续咳嗽,甚至因缺氧而面色发白、指尖发绀。这种突发的窒息感常伴随焦虑和恐惧,但科学用药和规范处理能显著降低风险。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和临床实践,系统解析哮喘急性期的应对策略。

一、哮喘急性发作的识别与诱因

哮喘急性期用药策略:快速缓解药物选择与临床应用指南

哮喘急性发作的核心特征是气流受限急剧恶化,表现为呼气流量峰值(PEF)下降超过20%或症状突然加重。患者可能经历以下阶段:

1. 早期预警信号:干咳频繁、轻微胸闷或活动后气促;

2. 典型发作期:呼气时有哮鸣音、端坐呼吸、说话不连贯;

3. 危重状态:口唇发紫、意识模糊、无法完成完整句子。

常见诱因包括:

  • 过敏原:尘螨、花粉、动物皮屑(占发作案例的60%以上);
  • 环境刺激:冷空气、烟雾、香水等化学气味;
  • 感染:上呼吸道病毒感染(如流感)可诱发80%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;
  • 药物因素:阿司匹林、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加重病情。
  • 二、快速缓解药物的选择与使用规范

    根据2024版《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》,急性期用药需遵循“快速扩张支气管+抗炎”的双重原则。

    1.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(SABA)

  • 代表药物:沙丁胺醇气雾剂、特布他林雾化液;
  • 作用机制:1-3分钟内松弛气道平滑肌,缓解支气管痉挛;
  • 用法
  • 轻中度发作:首次2-4喷(儿童1-2喷),间隔3小时重复;
  • 重症发作:第1小时内每20分钟吸入4-10喷,并立即就医;
  • 注意事项
  • 使用后可能出现心悸或手抖,通常30分钟内自行缓解;
  • 单日使用超过8喷提示控制不佳,需调整治疗方案。
  • 2. ICS/LABA复合制剂

  • 适用场景:SABA效果不足时,或作为中重度患者的急救补充;
  • 优选方案:布地奈德/福莫特罗(160/4.5μg)兼具快速平喘和抗炎作用,2吸起效,24小时内不超过12吸;
  • 禁忌:对乳糖过敏者禁用干粉吸入剂。
  • 3. 糖皮质激素

  • 口服方案:泼尼松0.5-1mg/kg(成人通常30-50mg/天),连用5-7天;
  • 静脉方案:甲泼尼龙40-80mg/天,用于无法口服的重症患者;
  • 关键点:激素需在发作早期使用(4小时内最佳),延迟给药可能增加插管风险。
  • 4. 联合用药策略

  • 三联疗法:ICS(如布地奈德)+LABA(福莫特罗)+LAMA(噻托溴铵),适用于反复发作的难治性哮喘;
  • 雾化组合:异丙托溴铵(抗胆碱药)联合沙丁胺醇,可提升肺功能15%-25%。
  • 三、家庭急救的六大关键步骤

    1. 脱离刺激源:立即开窗通风,移除过敏原(如宠物、鲜花);

    2. 体位调整:取前倾坐位,用手肘支撑膝盖,减少呼吸肌负荷;

    3. 药物使用:按上述规范吸入急救药物,儿童需配合储雾罐;

    4. 监测指标

  • 使用峰流速仪测量PEF,低于个人最佳值60%需就医;
  • 观察指甲床颜色,发绀提示血氧饱和度<90%;
  • 5. 情绪安抚:引导患者用鼻深吸气、口唇缩窄呼气,降低呼吸频率;

    6. 紧急送医指征

  • 药物使用后1小时无改善;
  • 出现嗜睡、大汗淋漓或胸骨上窝凹陷。
  • 四、特殊人群的用药调整建议

    1. 儿童患者

  • 优先选择雾化液而非气雾剂(配合面罩更易吸入);
  • 2岁以下慎用孟鲁司特钠,可能诱发神经精神反应。
  • 2. 孕妇

  • 首选布地奈德(B类妊娠药物),避免全身用激素;
  • 哺乳期可使用沙丁胺醇,服药后4小时内暂停哺乳。
  • 3. 合并症患者

  • 高血压/糖尿病:选用对血糖影响小的丙酸氟替卡松;
  • 青光眼:禁用异丙托溴铵雾化液。
  • 五、预防复发的长效管理策略

    1. 环境控制:每周用55℃以上热水清洗床品灭螨,湿度控制在50%以下;

    2. 免疫调节:奥马珠单抗(抗IgE单抗)可减少65%的重度发作;

    3. 呼吸训练:每天2次腹式呼吸(吸气4秒、呼气6秒);

    4. 随访监测:每3个月评估ACT评分,调整药物阶梯。

    哮喘急性发作的黄金救治窗口在症状出现后的最初1小时。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,并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吸入装置使用培训。记住:规范化治疗可使90%以上的患者实现零住院目标。当出现预警信号时,果断行动比盲目恐慌更能挽救生命。

    上一篇:当代女孩月经初潮年龄解析:11-15岁是否成新标准?
    下一篇:新生儿黄疸病因解析:胆红素代谢异常与病理因素

    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