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性鼻炎是一种由病毒、细菌或过敏原引发的鼻腔黏膜急性炎症,常表现为鼻塞、流涕、打喷嚏等症状。若处理不当,可能发展为慢性鼻炎或合并鼻窦炎、中耳炎等并发症。本文将从症状识别、病因分析、药物选择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,提供一份科学、实用的急性鼻炎应对指南。
一、症状识别:如何判断是急性鼻炎?
急性鼻炎起病急骤,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,但病程和表现存在差异(表1):
| 症状 | 急性鼻炎 | 普通感冒 |
||-|-|
| 鼻塞 | 单侧或双侧,持续加重 | 双侧,逐渐缓解 |
| 鼻涕性状 | 初期清水样,后期转为黏脓性 | 多为清水样,后期可能变稠 |
| 伴随症状 | 嗅觉减退、头痛、面部胀痛 | 咽痛、咳嗽、低热、乏力 |
| 病程 | 7-10天,可能迁延至数周 | 3-7天,自愈倾向明显 |
注意:若出现黄绿色脓涕、持续发热(体温>38.5℃)或面部剧烈疼痛,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或鼻窦炎,需及时就医。
二、病因与诊断:明确诱因,对症下药
1. 常见病因分类
2. 诊断要点
三、药物选择:快速缓解症状的核心策略
急性鼻炎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炎症、缓解症状、预防并发症。根据病因和症状严重程度,药物选择需个体化(表2):
表2:急性鼻炎常用药物及适用场景
| 药物类别 | 代表药物 | 作用机制 | 注意事项 |
||-|-|-|
| 减充血剂 | 羟甲唑啉喷雾剂、滴鼻液 | 收缩血管,快速缓解鼻塞 | 连续使用≤7天,避免药物性鼻炎 |
| 抗组胺药 | 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 | 抑制组胺释放,减轻喷嚏、流涕 | 可能引起嗜睡,司机慎用 |
| 鼻用糖皮质激素 | 布地奈德、糠酸莫米松 | 抗炎、减轻黏膜水肿 | 起效较慢(2-3天),需规律使用 |
| 抗生素 | 阿莫西林、头孢呋辛 | 杀灭细菌,用于合并细菌感染 | 需医生评估,避免滥用 |
| 抗病 | 利巴韦林、奥司他韦 | 抑制病毒复制,缩短病程 | 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|
| 中药/中成药 | 板蓝根冲剂、鼻渊通窍颗粒 | 清热解毒,辅助改善症状 | 需辨证施治,避免与西药冲突 |
用药原则
1. 病毒性鼻炎:以对症治疗为主,联合减充血剂+抗组胺药;
2. 细菌性鼻炎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,首选阿莫西林/克拉维酸(覆盖耐药菌);
3. 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:鼻用激素+口服抗组胺药,重度者联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。
四、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
1. 儿童患者
2. 孕妇
3. 哺乳期女性
五、家庭护理与预防建议
1. 急性期居家处理
2. 预防措施
3. 就医指征
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:
科学用药与长期管理并重
急性鼻炎虽常见,但规范治疗和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慢性化风险。患者需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或激素,特殊人群应严格遵循医嘱。通过合理用药、生活方式调整及环境干预,多数患者可在1-2周内康复。若症状反复或加重,建议至耳鼻喉专科完善鼻内镜或CT检查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