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经是困扰全球数亿女性的常见健康问题,但多数人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“正常生理现象”层面。数据显示,超过60%的育龄女性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经期疼痛,其中约15%因剧烈疼痛导致活动受限。这种周期性发作的腹部绞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更可能是某些妇科疾病的预警信号。
一、痛经的医学定义与疾病属性
痛经作为明确的妇科症状,已被国际疾病分类(ICD-11)纳入生殖系统疾病范畴。其典型表现为月经期或经前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,常伴随腰骶部酸胀、恶心呕吐、腹泻等全身症状。从发病机制来看,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分泌异常引发的子宫过度收缩密切相关,而继发性痛经则与盆腔器质性疾病存在直接关联。
医学界根据病因将其分为两类:
1. 原发性痛经(占比90%):
2. 继发性痛经:
(图例:左侧为正常子宫结构,右侧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分布)
二、症状分级与危险信号识别
临床上将疼痛程度分为三级:
需立即就医的警示征象:
三、诊断流程的医学规范
规范的诊断包含四个步骤:
1. 病史采集:记录疼痛起始时间、性质、伴随症状及家族史
2. 体格检查:双合诊检查子宫活动度、附件区压痛
3. 影像学检查:
4. 实验室检测:CA125升高提示内异症可能
(流程图:痛经诊断路径——从症状评估到鉴别诊断)
四、阶梯式治疗方案
原发性痛经管理:
✓ 非甾体抗炎药(布洛芬):月经来潮前12小时开始服用
✓ 短效避孕药:抑制排卵降低前列腺素水平
继发性痛经干预: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:
五、预防策略与长期管理
建立三级预防体系:
1. 一级预防:
2. 二级预防:
3. 三级预防:
(信息图:预防措施金字塔——从生活方式到医疗干预)
与行动建议
当痛经开始影响工作学习或伴随异常症状时,建议在月经周期第3-5天就诊妇科,此时激素水平稳定更利于疾病判断。日常管理中,推荐使用经期管理APP记录症状变化,建立个人健康档案。记住,持续性痛经不是必须忍受的“女性宿命”,规范的诊疗可使90%患者获得症状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