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分野: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百年之争
人类对“历史由谁创造”的追问,本质上是两种历史观的交锋。唯心史观认为“英雄造时势”,将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视为历史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例如,古希腊史诗《荷马史诗》将历史进程归因于神与英雄的意志,而德国哲学家卡莱尔更是直接提出“世界历史是伟人的传记”。这种观点割裂了英雄与群众的联系,忽视了社会物质基础的制约性。
唯物史观则指出,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,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、精神文化的奠基者、社会变革的主力军。马克思曾强调:“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”,而毛泽东进一步将这一理论中国化,提出“人民,只有人民,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”。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: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,是否将英雄置于社会结构的整体中考察。
启示:
二、人民的本质力量:从“现实的人”到历史主体
唯物史观对“人民”的定义具有双重维度:
1. 质的规定性: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体。例如,抗日战争时期的“人民群众”包括所有抗日阶级;
2. 量的广泛性:占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。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,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约9亿,占总人口64%。
人民创造历史的三重表现:
案例: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崛起,正是农民群体突破计划经济束缚的自发性创新,推动了中国经济转型。
三、英雄的时代角色: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
承认人民的主体性,不等于否定英雄的价值。唯物史观强调:英雄是时代需求的产物,其作用受社会条件制约。
英雄的三种功能:
1. 发起者:提出符合历史趋势的任务(如孙中山提出“”);
2. 组织者:凝聚分散的群众力量(如毛泽东领导工农联盟);
3. 加速者:通过个人特质影响事件进程(如诸葛亮的军事智慧改变三国格局)。
局限与警示:
四、人民与英雄的共生逻辑:超越二元对立的实践路径
二者的关系犹如“河床与浪花”:人民是历史长河的基底,英雄则是激荡的浪涌。
辩证统一的三种表现:
| 维度 | 人民的作用 | 英雄的作用 |
|-|--|--|
| 历史必然性 | 通过劳动塑造生产方式 | 把握趋势,提出解决方案 |
| 主体互动性 | 提供实践场域与资源支持 | 提炼经验,形成系统性理论 |
| 时代特殊性 | 在危机中推动量变到质变 | 在关键节点实现突破性创新 |
案例对比:
五、新时代的实践启示:构建人民与英雄的协同机制
在数字化与全球化背景下,需重构二者关系:
制度层面:
文化层面:
个体层面:
历史的创造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。当我们以“人民为本、英雄为用”的视角审视时代,既能避免陷入虚无主义的历史悲观,也能远离个人主义的盲目崇拜。这种辩证认知,正是解码文明演进、开创未来道路的关键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