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,而发源于浙江枫桥的“枫桥经验”历经半个多世纪实践,始终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“金钥匙”。从最初“矛盾不上交”的朴素理念,到如今涵盖多元共治、数智赋能的全新体系,“枫桥经验”的演变既是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,也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
一、源起与演进:从“一镇之计”到“一国之策”
“枫桥经验”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。面对当时农村对“四类分子”简单批斗的倾向,枫桥镇通过发动群众开展说理斗争,首创“不捕人也能改造好”的治理模式,被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。这一时期的经验核心是“发动群众、就地化解矛盾”,奠定了党领导下的群众工作方法论基础。
进入改革开放时期,枫桥经验从单纯的治安管理扩展到社会治理,提出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,强调预防为主。例如,枫桥镇率先对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帮扶,通过解决就业、生活困难,降低再犯罪率。2013年后,“枫桥经验”进入新时代创新阶段,提出“三治融合”(自治、法治、德治)与“四防并举”(人防、物防、技防、心防),并将数字化融入基层治理。如今,“枫桥经验”已覆盖经济、生态、民生等多个领域,成为全国基层治理的通用范式。
二、核心内涵: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
1. 党建引领与群众路线的统一
党的领导是“枫桥经验”的本质属性。福建华安县通过“四对比、五算账”工作法(对比责任、利益、情感,算法律、经济、道德账),将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语言,成功化解山林纠纷、邻里矛盾等积案。这种“党建+调解”模式,既强化了党组织统筹能力,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。
2. 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的协同发力
3. 数智赋能的治理升级
“平安漳州e家”APP实现群众“随手拍”上报事件、在线调解,2025年处理案件8817件,办结率100%。这类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优化,将传统“面对面”调解升级为“线上+线下”联动,极大提升了治理效率。
三、创新实践:新时代的多元场景应用
1. 乡村治理的“对比算账”法
福建华安县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设计差异化解策略:
该方法使当地调解成功率超95%,实现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”。
2. 城市社区的“三调联动”机制
漳州高新区整合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司法调解,建立“网格发现—中心调度—部门联动”闭环。例如,针对征迁安置十年积案,通过听证会协调多方利益,最终达成和解。
3. 跨领域的治理延伸
金融领域也引入“枫桥经验”。德华安顾人寿在处理保险拒赔纠纷时,通过情感沟通与柔性方案,一周内化解矛盾,避免诉讼升级。这证明“枫桥经验”可适配商业、民生等复杂场景。
四、实用建议:基层治理的落地策略
1. 构建分级排查体系
2. 强化多元力量整合
3. 以数字化提升响应速度
4. 注重“事心双解”
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中国经验”到“全球智慧”
随着数字技术深化应用,“枫桥经验”将进一步向智慧治理转型。例如,通过AI模拟调解场景、区块链存证调解协议,可提升治理精准度。其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理念也为全球基层治理提供参考——印尼爪哇省借鉴“枫桥经验”建立社区调解中心,有效降低暴力冲突。
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。从乡村到城市,从线下到线上,它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,以制度创新回应时代命题。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,理解其“矛盾预防—多元参与—数智支撑”的逻辑框架,方能真正激活治理效能,书写新时代的“枫桥故事”。
> 本文综合中央政策文件与地方实践案例,为基层治理者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指南。更多深度解析可参考《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汇编》及社会治理创新白皮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