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普读物,自1961年首次出版以来,已陪伴几代青少年走过六十余年的科学探索之路。这套以“问答”形式呈现的百科全书,不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了无数好奇的“为什么”,更塑造了一代代人对科学的兴趣与认知。而在这部经典背后,隐藏着众多创作者的故事——他们中有科学家、作家,也有普通编辑,共同用智慧与热情编织了这部科学启蒙的基石之作。
一、从苏联到中国:一本书名的“美丽误会”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书名并非原创,而是源自苏联作家米哈伊尔·伊林的同名科普作品。1934年,董纯才将其翻译成中文后,这一书名逐渐被中国读者熟知。然而有趣的是,“十万个为什么”这一表述本身存在翻译上的“误会”——英国诗人吉卜林的原句是“七百万个为什么”,而俄译者将其简化为“十万”,最终被伊林用作书名。
这一“误译”反而成就了经典。1960年,少年儿童出版社在策划一套大型问答式科普丛书时,决定沿用这一名称。编辑团队深入学校调研,收集了数千个孩子们提出的真实问题,最终确定了“贴近生活、激发思考”的创作方向。
实用建议:
二、核心创作者揭秘:叶永烈与“小作者”的逆袭
在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创作团队中,叶永烈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。1960年,年仅20岁的北京大学化学系学生叶永烈,因一本《碳的一家》被出版社相中,受邀参与第一版的编写。他一人包揽了化学分册163个问题中的163个答案,成为第一版贡献最多的作者。
叶永烈的成功并非偶然。他从小展现出对写作的执着:小学五年级时投稿诗歌被刊登,大学期间尝试用文学笔触化学知识。正是这种“科学+文学”的双重素养,让他的文字既严谨又生动。例如,他解释“水为什么能灭火”时,从分子结构讲到热力学原理,却用比喻和故事串联知识,深受小读者喜爱。
实用建议:
三、科学家与编辑的协作:打造权威性与趣味性的平衡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成功离不开科学家与编辑团队的紧密配合:
1. 科学家的深度参与:从第二版开始,李四光、竺可桢、茅以升等顶尖科学家担任顾问,确保内容准确性。例如,钱学森曾要求儿子每天阅读40页第一版,并亲自解答疑问。
2. 编辑的创新策略:首版编辑曹燕芳突破传统教科书模式,邀请科普作家撰稿,强调“故事切入科学”。例如,通过“高压线为什么电不死鸟”引出电流回路原理,将抽象概念具象化。
3. 跨学科融合:第六版引入“专题化”结构,打破学科界限。如“海洋卷”由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主编,涵盖生物学、物理学和环保知识。
实用建议:
四、与时俱进的经典:从纸质书到全媒体科普
随着科技发展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不断迭代创新:
实用建议:
五、普通人如何参与科学传播?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创作史证明,科学传播并非科学家的专利。普通人的参与方式包括:
1. 提出问题:第七版的4500个问题中,80%来自青少年读者投稿。
2. 跨界创作:如叶永烈从化学专业转向科普写作,用文学思维解读科学。
3. 社区实践:组织“身边的为什么”探索活动,例如调查小区植物的生长规律。
实用建议:
《十万个为什么》的创作者们用六十余年时间证明:科学启蒙的本质是点燃好奇心。无论是叶永烈的跨界写作,还是科学家与编辑的协作,其核心都在于将高深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探索乐趣。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,这部经典不仅是一套书,更是一种思维方法——在追问“为什么”的过程中,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故事的讲述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