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生素AD可以长期服用吗_安全性解析与正确补充指南
19429202025-03-28心理健康专栏8 浏览
维生素AD是婴幼儿及成人健康管理中的常见营养素,但关于其“能否长期服用”的争议始终存在。有人视其为“骨骼发育的黄金搭档”,也有人担心“是药三分毒”导致中毒风险。本文将结合权威研究、临床指南及真实案例,从科学角度解析其安全性,并为不同人群提供实用补充建议。

一、维生素AD的生理作用:为何需要补充?
维生素A(视黄醇)与维生素D(胆钙化醇)协同作用于人体多个系统:
维生素A:维护视觉健康(预防夜盲症、干眼症)、增强免疫力(减少呼吸道感染)、促进皮肤黏膜修复及造血功能。
维生素D:调节钙磷代谢(预防佝偻病、骨质疏松)、支持免疫调节(降低感染风险)。
中国人群的普遍缺乏现状:

维生素A:2016年研究显示,我国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67%,且婴幼儿通过辅食摄入不足。
维生素D:约50%儿童存在维生素D缺乏,北方地区因日照不足更为显著。
二、长期服用维生素AD是否安全?关键看剂量与人群
1. 常规剂量下可长期服用,中毒风险极低
安全范围:中国《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明确,0-3岁婴幼儿每日维生素A的“可耐受最高摄入量(UL)”为600-700μg(约2000-2333 IU),维生素D为800-1200 IU。
中毒剂量:
维生素A:单次摄入30万IU(约9万μg)可能急性中毒,每日5-10万IU连续6个月以上才可能慢性中毒。
维生素D:每日2-5万IU连续数周可能中毒。
市售制剂含量:常见维生素AD滴剂(如伊可新)每粒含A 1500-2000 IU、D 400-800 IU,距离中毒剂量相差近百倍。
案例:2岁儿童误服10粒AD(累计2万IU维生素A)未达中毒阈值,仅需观察症状,无需特殊处理。
2. 特殊人群需谨慎
婴幼儿:早产儿、低体重儿对维生素A更敏感,需按医生建议调整剂量。
孕妇:孕早期过量维生素A(>1万IU/天)可能致畸,建议通过食物(如胡萝卜、肝脏)补充。
肝肾功能异常者:代谢能力下降,需定期监测血液指标。
三、补充维生素AD的三大误区与科学应对
误区1:“药品不如保健品安全”
真相:药品类维生素AD(如乙类OTC)需通过严格质控,配比(3:1)更符合婴幼儿需求;而部分保健品(如鱼肝油)存在重金属污染风险,且A:D比例(10:1)不科学。
误区2:“食补足够,无需额外补充”
食物局限性:动物肝脏维生素A含量高但不宜频繁食用(每月1-2次),植物类胡萝卜素转化率仅1/12-1/24。
推荐方案:
婴幼儿:出生后每日补充AD滴剂至2岁,之后根据饮食调整。
成人:日照不足者(如办公室人群)可每日补充D3 400-800 IU,A通过食物摄取。
误区3:“补补停停更安全”
风险:间断补充可能导致维生素水平波动,降低预防效果。
四、实用补充指南:分人群策略与突发应对
1. 婴幼儿与儿童
0-2岁:每日1粒AD滴剂(A 1500 IU + D 400 IU),早产儿遵医嘱加量。
2岁以上:若饮食均衡(每日摄入鸡蛋、奶制品、深色蔬菜),可改为仅补D3。
2. 孕妇与哺乳期女性
优先食补:每周1次动物肝脏(50g)、每日1个鸡蛋、300g深色蔬菜。
额外补充:若血清检测缺乏,可短期服用低剂量AD(A≤5000 IU/天)。
3. 中老年人
重点补D:每日D3 800-1000 IU,A通过食物摄取(如胡萝卜、菠菜)。
4. 突发情况处理
误服过量:一次性摄入超过20粒AD需就医,症状(呕吐、头痛)出现时立即停药并检测血钙及维生素水平。
过敏反应:如皮疹、腹泻,更换为无过敏原制剂(如滴卓思维生素AD)。
五、总结与行动建议
维生素AD的长期安全性取决于剂量与个体差异。普通人群按推荐剂量补充(婴幼儿每日1粒,成人根据饮食调整)是安全且必要的。关键行动包括:
1. 选择正规药品级制剂,避免保健品潜在风险。
2. 定期监测:高风险人群每6个月检测血清维生素水平。
3. 科学搭配饮食:优先从食物获取,减少对补充剂的依赖。
通过理性认知与规范操作,维生素AD将成为健康管理的有效助力,而非风险来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