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的喧嚣中,土味与高雅的碰撞从未停歇,而鄙视链则是这场无声战争中最锋利的武器。
一、从“土味”到“鄙视链”:现象背后的群体心理
1. 土味文化的兴起与污名化
“土味”最初指代乡村、市井中未经雕琢的质朴文化,如广场舞、喊麦、方言短视频等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“土味”逐渐被贴上“低俗”“落后”的标签。例如,短视频平台上某些模仿明星或夸张表演的内容常被嘲讽为“辣眼睛”。这种污名化背后,实则是群体对身份认同的焦虑——通过贬低“土味”来标榜自己的“高级”。
2. 鄙视链的运行逻辑
鄙视链的本质是社会支配倾向(SDO)的体现:高SDO群体倾向于通过划分等级来巩固自身优越感。例如:
这种“等级共识”并非客观存在,而是被群体默认的规则。当底层群体接受这种规则时,他们往往选择沉默,进一步强化了鄙视链的稳固性。
二、为何“土味”总在鄙视链底端?
1. 文化资本的争夺
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“文化资本”概念,即知识、审美等无形资源可转化为社会地位。都市精英通过推崇小众艺术、高端消费来积累文化资本,而“土味”因缺乏这种资本被视为“低级”。例如,互联网黑话(如“赋能”“颗粒度”)的流行,本质是精英群体用语言壁垒排斥“不够专业”的普通人。
2. 媒介话语权的倾斜
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更倾向于传播符合城市中产审美的内容。例如,某综艺节目将某地方言表演塑造成“搞笑素材”,而非真正的文化表达。这种选择性呈现加剧了“土味”的边缘化。
3. 经济差异的投射
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“地域黑”现象。例如,某些地区因经济滞后被贴上“落后”“素质低”标签,而当地特色文化(如东北二人转)也被曲解为“土味”代表。
三、鄙视链的破坏力:从个体到社会的隐形伤害
1. 个体的自我压抑
许多人因害怕被鄙视而隐藏真实喜好。例如,追星族不敢公开表达对“流量明星”的喜爱,担心被贴上“脑残粉”标签。这种自我压抑可能导致身份认同危机。
2. 文化多样性的扼杀
当鄙视链成为主流标准,小众文化更难获得生存空间。例如,传统手工艺(如捏面人、吹糖人)一度被视为“过时”,直到近年借助文旅融合才重新进入大众视野。
3. 社会对立的加剧
“地域黑”“职业歧视”等鄙视链衍生现象,容易引发群体对立。例如,疫情期间某地疫情暴发后,当地居民遭遇网络暴力,甚至影响就业机会。
四、破局之道:如何打破鄙视链的桎梏?
1. 对个人:重塑价值判断的坐标系
2. 对社会:构建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
3. 对文化生产者:在传承中创新
五、鄙视链的终结,始于对差异的尊重
当城市白领追捧“北欧极简风”时,乡村大集上的红棉袄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学?鄙视链的存在,本质是群体对安全感的渴求——通过划分“我们”与“他们”来确认自身位置。但真正的文化自信,不应建立在贬低他人之上。或许有一天,“土味”不再是被嘲讽的对象,而是多元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。正如2025年春节的启示:传统年俗与智能家电、非遗展演与电影票房并存,共同诠释了一个兼容并蓄的中国。
关键词分布提示:低端土味、网络鄙视链、文化资本、地域黑、社会支配倾向、多元审美、文旅融合、破局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