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优化与规范化管理策略探讨

围手术期是患者从决定手术到术后康复的关键阶段,用药安全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。数据显示,全球约15%的术后并发症与用药错误相关,包括剂量不当、药物相互作用或遗漏关键用药等。本文将从患者视角解析围手术期用药管理的核心要点,帮助公众理解这一过程中的风险与应对策略。

围手术期用药安全优化与规范化管理策略探讨

一、术前用药管理的三大关键

1. 基础疾病药物的调整

心血管药物(如降压药、抗凝药)需根据手术类型调整。例如β受体阻滞剂应在医生指导下持续使用以防止心肌缺血,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能需术前5-7天停用,但血管手术患者例外。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胰岛素用量,避免术中低血糖。

2. 预防性用药的精准应用

  • 抗菌药物:清洁手术通常无需预防用药,但涉及人工关节置换等植入物手术时,头孢类抗菌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。用药时机需严格把握,建议切皮前1小时内静脉给药。
  • 抗血栓药物:中高危患者(如肿瘤、复杂手术)需在术前2-12小时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,并持续至术后14天。弹力袜等物理措施可辅助预防深静脉血栓。
  • 3. 营养与代谢准备

    术前6小时可饮用含12.5%碳水化合物的清饮料(400ml),既能缓解饥饿感,又可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。营养不良者(如6个月内体重下降>10%)建议术前7-10天接受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。

    二、术中药物的安全选择

    1. 短效药物优先原则

    现代多采用丙泊酚、瑞等短效药物,既能维持术中稳定,又利于术后快速苏醒。区域阻滞(如硬膜外)联合全身可减少类药物用量,降低恶心呕吐风险。

    2. 特殊人群的个体化方案

  • 儿童: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,避免肝肾功能未成熟导致的药物蓄积。
  • 孕妇:禁用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,以防胎儿动脉导管早闭。
  • 老年人:肝肾功能减退者需调整药物剂量,如地氟烷代谢率低,更适合高龄患者。
  • 三、术后疼痛与感染控制的平衡

    1. 阶梯式镇痛策略

  • 轻度疼痛:首选对乙酰氨基酚(日剂量≤2000mg),安全性高且无胃肠道刺激。
  • 中重度疼痛:联合使用NSAIDs(如塞来昔布)与弱类药物,可减少40%类药物用量。需注意有消化道溃疡史者避免长期使用NSAIDs。
  • 2. 感染预警与处理

    术后3天内体温>38.3℃可能提示感染,需及时检查切口情况。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超过24小时可能增加耐药风险,一般清洁手术术后无需继续用药。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,因高血糖环境易滋生细菌。

    四、四类高危人群的特别关注

    1.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

    哮喘或慢阻肺患者术前1周应规律使用吸入激素(如布地奈德雾化液),术中避免使用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药物(如阿曲库铵)。

    2. 肾功能不全患者

   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(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),镇痛优选加巴喷丁而非NSAIDs。术后需监测尿量和肌酐水平。

    3. 肥胖人群(BMI≥30)

    脂肪组织可能改变药物分布容积,需调整亲脂性药物(如)剂量。同时需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镇静药使用风险。

    4. 肿瘤患者

    化疗药物(如顺铂)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,需延长术前停药时间。靶向治疗药物(如贝伐珠单抗)影响伤口愈合,建议术前4-6周停用。

    五、患者可采取的安全行动

    1. 建立用药清单

    术前向医生提供完整的用药记录(包括保健品),尤其需注明抗凝药、激素类药物使用史。建议用手机拍摄药盒照片以备查。

    2. 主动参与用药核对

    在护士给药前确认药物名称、剂量与医嘱一致。例如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室而非病房输注。

    3. 识别危险信号

    术后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:

  • 注射部位红肿热痛(可能为血栓或感染)
  • 突发呼吸困难(警惕肺栓塞)
  • 意识模糊伴尿量减少(提示急性肾损伤)
  • 围手术期用药安全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守护。患者应充分了解自身用药史,积极参与术前评估;医护人员则需严格执行双重核对制度,利用智能输液泵、条形码扫描等技术减少人为差错。通过规范化管理,可使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%以上,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。

    上一篇:清热消炎宁片说明书_功效作用-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详解
    下一篇:小金胶囊:中药抗肿瘤活性成分研究及临床应用新突破

    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