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泻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全球每年约有17亿例腹泻病例。它不仅带来腹痛、频繁排便等不适,严重时还可能因脱水威胁生命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腹泻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。如何科学用药、避免误区,是每个家庭都应掌握的生存技能。
一、腹泻的病理机制与分类
正常人体每天约有9-10升液体进入肠道,其中98%被小肠和结肠吸收,最终仅排出约100毫升水分。当肠道吸收能力下降或分泌增加时,粪便含水量超过85%、每日总量超过200克即被定义为腹泻。
腹泻可分为:
1. 感染性腹泻:由病毒(如轮状病毒)、细菌(如大肠杆菌)或寄生虫(如阿米巴)引起,占急性腹泻的80%。
2. 渗透性腹泻:乳糖不耐受、麦胶性肠病等导致营养物质吸收障碍。
3. 分泌性腹泻:肠道过度分泌液体,常见于霍乱或某些内分泌肿瘤。
4. 动力性腹泻:肠蠕动过快导致水分吸收不足,如肠易激综合征。
二、常用药物解析与对比
(一)止泻药:控制症状的“急先锋”
1. 肠黏膜保护剂
2. 抑制肠蠕动药
3. 吸附剂
(二)抗菌药物:精准打击感染源
1. 喹诺酮类(如诺氟沙星):对细菌性肠炎有效,但18岁以下人群禁用,可能影响软骨发育。
2. 阿奇霉素:东南亚地区弯曲菌耐药率高时的首选。
3. 抗寄生虫药(如甲硝唑):针对阿米巴原虫感染。
用药原则:非血便、无发热的急性腹泻通常无需抗生素,滥用可能破坏肠道菌群。
(三)辅助治疗药物
1. 口服补液盐(ORS):WHO推荐的低渗配方可预防90%的脱水,每次稀便后按年龄补充50-200毫升液体。
2. 益生菌:双歧杆菌、布拉氏酵母菌等可调节菌群,但与抗生素需间隔2小时服用。
3. 胰酶制剂:胰源性腹泻需补充消化酶,随餐服用。
三、特殊人群用药指南
(一)儿童
(二)孕妇
(三)老年人
四、常见误区与风险警示
1. 误区一:腹泻立即吃抗生素
2. 误区二:蒙脱石散“万能”
3. 误区三:混合用药不讲究顺序
4. 风险案例:糖尿病患者服用洛哌丁胺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;青光眼患者使用解痉药(如山莨菪碱)可能诱发眼压升高。
五、家庭应急与就医信号
(一)家庭处理三步法
1. 补液:首选ORS,次选米汤加盐(500毫升米汤+1.75克食盐)。
2. 饮食:BRAT饮食(香蕉、米饭、苹果泥、吐司),避免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。
3. 监测:记录排便次数、性状及尿量。
(二)需立即就医的警报信号
建立科学用药认知
腹泻治疗的核心是“病因治疗+对症支持”。家庭药箱建议常备蒙脱石散、口服补液盐Ⅲ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,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。记住:止泻不是最终目的,维持水电解质平衡、识别重症征兆才是保命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