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和全民健康意识的觉醒,保健品行业正经历从“野蛮生长”到“品质突围”的深刻变革。数据显示,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,预计2027年将达4000亿量级,但行业仍面临产品同质化、虚假宣传频发、供应链分散等挑战。在政策引导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,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、深化战略合作成为破局关键。
一、行业现状:机遇与痛点并存
1. 消费群体迭代驱动市场扩容
当前保健品消费呈现“银发经济”与“年轻养生”双轮驱动特征。中老年人群对增强免疫力、慢性病管理的需求持续增长,而18-35岁年轻人将保健养生列为第三大消费支出,人均每月投入超200元购买护肝片、益生菌等产品。孕妇、术后康复等特殊人群对定制化营养方案的需求也在攀升。
2. 产业链分散制约品质提升
尽管市场规模庞大,中国保健品行业集中度(CR10仅28%)显著低于澳大利亚(46%)、美国(32%)等成熟市场。原料种植、生产加工、流通销售等环节存在割裂,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牺牲质量控制,导致产品功效参差不齐。跨境电商渠道的监管盲区加剧了市场乱象。
二、战略合作新范式:全产业链协同创新
1. 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体系
头部企业正通过整合高校、科研机构资源加速技术突破。例如,海南海药依托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发红宝太和胶囊,其植物多糖成分获国家级认证;寿仙谷联合江南大学院士团队攻关灵芝孢子粉抗肿瘤机制,推动产品功效验证。这种“企业主导+科研支撑”模式可缩短研发周期,提升产品科技含量。
2. 供应链深度整合保障品质
从原料溯源到终端消费的全程管控成为合作重点。盛健羊乳通过自建草场、牧场及智能工厂,实现羊奶“2小时锁鲜”加工,并建立337项检测标准;汤臣倍健与NBTY成立合资公司,将国际品牌的生产标准与本土渠道优势结合,形成“原料全球采购+国内柔性生产”的弹性供应链。
3. 渠道共建与数据共享
线上线下一体化布局成为主流策略。海南海药通过抖音、京东拓展电商渠道,同时与连锁药店合作铺货;寿仙谷采用“医院+商超+专卖店”三位一体模式,并借助小红书、百度提升品牌曝光。企业间共享消费数据还可优化库存管理,例如通过用户画像指导新品开发。
三、政策引导下的行业重塑
1. 监管趋严倒逼规范发展
《保健食品新功能及产品技术评价实施细则》等政策强化功能声称审查,要求企业提供科学依据。202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新增28个中药标准,推动行业从“重营销”转向“重研发”。多地开展非法兜售保健品专项整治,净化市场环境。
2. 健康中国行动创造新场景
国务院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》明确提出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,催生居家营养干预、社区健康管理等新业态。广东省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则鼓励合成生物技术应用,为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撑。
四、消费者行动指南:科学选择与风险规避
1. 产品选购原则
2. 维权与风险防范
五、未来展望:共建健康产业生态圈
行业需从三方面深化协作:
1. 技术联盟:建立开放实验室,共享基因编辑、微生态调控等前沿技术成果。
2. 标准互通:推动中药材种植GAP认证、生产GMP认证与国际接轨,助力产品出海。
3. 普惠健康:开发低价高质的基础营养包,通过医保目录谈判惠及低收入群体。
保健品行业的黄金时代已至,唯有通过全产业链的品质共建、资源互通,才能将“健康中国”蓝图转化为切实的民生福祉。消费者理性选择、企业合规创新、精准施策的三方合力,将共同书写大健康产业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