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高温多雨,细菌繁殖活跃,肠道传染病高发。其中,痢疾作为一种由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性疾病,以腹痛、腹泻、脓血便为典型症状,严重时可引发脱水、休克甚至危及生命。本文从病因、症状、诊断、治疗及预防五个维度,结合临床实践与科学证据,为公众提供实用防治建议。
一、认识痢疾:病因与症状差异
痢疾分为细菌性痢疾(志贺菌感染)和阿米巴痢疾(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)。前者通过粪-口传播,患者粪便中每克含数百万至上亿个致病菌,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;后者由摄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,热带地区高发。
典型症状:
特殊人群差异:
二、诊断与鉴别:科学识别病因
及时确诊是治疗关键。除症状评估外,常用检查包括:
1. 粪便检测:镜检见大量白细胞、红细胞提示细菌感染;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可确诊寄生虫感染。
2. 病原学检测:细菌培养或核酸检测明确志贺菌类型;抗原检测辅助诊断阿米巴。
3. 血常规与生化:评估脱水程度及电解质紊乱(如低钾、低钠)。
注意:中毒性痢疾可能以休克、脑水肿为首发表现,需与脑炎、急性胃肠炎鉴别。
三、治疗原则:分层管理,精准用药
核心目标:杀灭病原体、纠正脱水、保护肠道功能。
1. 抗生素治疗
注意事项:
2. 补液与电解质平衡
3. 辅助治疗
4. 特殊人群用药
四、家庭应急与就医指征
居家处理:
需立即就医的情况:
1. 儿童持续高热、精神萎靡或抽搐。
2. 便血量大、呕吐频繁无法进食。
3. 孕妇出现腹痛或胎动异常。
4. 居家治疗48小时无效或症状加重。
五、预防措施:切断传播链
1. 个人卫生:饭前便后洗手,生熟食分开处理,水果去皮食用。
2. 饮食安全:避免生食海鲜、未煮透肉类,饮用水煮沸。
3. 环境管理:灭蝇防蟑,腹泻患者衣物单独清洗并阳光暴晒。
4. 高危人群防护:旅行者备口服补液盐;慢性病患者避免集体聚餐。
痢疾虽常见,但科学防治可显著降低风险。普通患者居家需注重补液与观察,特殊人群及重症者务必及时就医。家庭可常备蒙脱石散、口服补液盐等基础药物,但切勿滥用抗生素。通过“防、诊、治”三位一体的策略,我们能够有效控制痢疾,守护肠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