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亦以此自矜的以字解析-文言虚词用法及语境探析

文言虚词“以”作为古汉语中高频使用的多义词,其复杂用法常令学习者困惑。本文以经典例句“公亦以此自矜”为切入点,系统解析“以”的语法功能与语境意义,并结合实际学习难点提出实用建议,助力读者突破文言虚词理解瓶颈。

一、“以”字的核心语法功能解析

在“公亦以此自矜”(出自《卖油翁》)中,“以”作为介词,连接动作“自矜”与原因“此”,构成“凭借此事自我夸耀”的完整语义。这一用法体现了“以”作为介词的核心功能:

1. 表凭借或依据

  • 例:“以勇气闻于诸侯”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• 特点:后接名词性成分(如“此”“勇气”),强调行为的基础或工具。
  • 2. 表原因

  • 例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(《岳阳楼记》)
  • 特点:后接抽象概念(如“物”“己”),解释情感或行为的动因。
  • 3. 表处置对象

  • 例:“秦亦不以城予赵”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  • 特点:与“把”字句对应,突出动作的直接作用对象。
  • 二、语境中的“以”字歧义辨析

    公亦以此自矜的以字解析-文言虚词用法及语境探析

    同一“以”字在不同语境中可能呈现截然不同的含义,需结合上下文精准判断:

    1. 介词与连词的区分

  • 介词特征:后接名词或代词,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。
  • ▶ 例:“以刀劈狼首”(《狼》)

  • 连词特征:连接动词或分句,表目的、因果等逻辑关系。
  • ▶ 例:“阙秦以利晋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
    2. 常见歧义场景

    公亦以此自矜的以字解析-文言虚词用法及语境探析

    | 例句 | 可能含义 | 判断依据 |

    |--|-||

    | “以子之矛陷子之盾” | 用(工具) | 后接具体工具“矛” |

    | “以其无礼于晋” | 因为(原因) | 后接抽象原因“无礼” |

    | “夜以继日” | 把(处置对象) | 宾语前置结构“夜”作前置成分 |

    三、学习“以”字的三类典型误区

    1. 混淆介词与动词用法

  • ❌ 错误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”(误将“以”译为连词)
  • ✅ 正解:“以”作动词,意为“任用”(《涉江》)
  • 2. 忽视宾语省略现象

  • ❌ 错误:未识别“可以一战”(“以”后省略“之”)
  • ✅ 正解:补充为“可以(之)一战”,即“凭借这个条件作战”
  • 3. 误判固定结构

  • ❌ 错误:将“是以”拆解为“因此是”
  • ✅ 正解:“是以”为倒装结构,即“以是=因此”
  • 四、掌握“以”字的四大实用策略

    1. 语法定位法

  • 步骤
  • ① 确认“以”后接成分(名词→介词;动词→连词)

    ② 分析句式结构(如宾语前置、省略句)

    ③ 参考固定搭配(如“以为”“无以”)

    2. 经典例句归纳表

    | 用法 | 例句 | 关键词提取 |

    |--|-|-|

    | 表工具 | “以衾拥覆” | 后接实物名词 |

    | 表原因 | “扶苏以数谏故” | 后接“故”“之故”等标志词 |

    | 表处置对象 | “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” | 介宾短语修饰动词 |

    3. 对比记忆法

  • 横向对比:比较“以”“因”“于”等近义虚词的差异
  • ▶ “以勇气闻”(凭借) vs “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”(通过)

  • 纵向对比:同一篇章中“以”的多重用法
  • ▶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出现18次“以”,涵盖5种用法

    4. 语境模拟训练

  • 改写练习:将“公亦以此自矜”替换为其他虚词(如“因”“由”),体会语义变化。
  • 断句挑战:对未标点古文进行“以”字功能标注,如“以刀劈狼首以退之”。
  • 五、教学应用与拓展建议

    1. 课堂教学设计

  • 分层教学:初级班侧重介词基础用法,高级班探讨连词逻辑关系。
  • 互动游戏:制作“以”字功能卡片,进行句式拼贴竞赛。
  • 2. 教材编写优化

  • 注释强化:在文言文选篇中对高频“以”字增加用法脚注。
  • 习题梯度:从单句翻译进阶到段落虚词功能分析。
  • “以”字的复杂性与灵活性正是文言文魅力的缩影。通过系统性语法分析、对比式记忆法与阶梯式训练,学习者可逐步构建虚词认知框架。建议每日精读一篇含“以”字的经典短文,辅以错题归纳,三个月内即可显著提升虚词解析能力。

    上一篇:Ground全方位解析_核心含义、用法及常见搭配详解
    下一篇:Past是什么意思_全面解析词义演变-用法实例及常见误区

    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