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,而原发性高血压(即高血压病)占所有高血压病例的90%以上。本文将从定义、发病机制、诊疗要点及实用建议等方面,为公众和基层医疗工作者提供系统性指导。
一、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
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在没有明确继发原因的情况下,以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。其诊断标准为: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,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≥140/90 mmHg,或家庭自测血压≥135/85 mmHg。根据血压水平可分为1级(140-159/90-99 mmHg)、2级(160-179/100-109 mmHg)和3级(≥180/110 mmHg)。
关键词提示:诊断标准、血压分级、心血管风险。
二、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
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主要包括以下机制:
1. 神经与激素调节失衡
2. 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
约50%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,导致高胰岛素血症,促进肾脏重吸收钠、增加交感神经活性,最终升高血压。
3. 血管结构与功能异常
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导致动脉硬化、管腔狭窄,进一步加剧血压升高。
4. 遗传与环境因素
关键词提示:交感神经、RAAS系统、胰岛素抵抗、遗传因素。
三、临床表现与并发症
1. 早期症状
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,部分可能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心悸、耳鸣等非特异性表现。
2. 靶器官损害
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导致:
3. 高血压急症
包括高血压危象(血压骤升伴心脑肾损害)、高血压脑病(脑水肿、意识障碍)等,需紧急处理。
关键词提示:靶器官损害、高血压急症、并发症。
四、诊断与风险评估
1. 诊断流程
2. 心血管风险分层
根据血压水平、危险因素(如吸烟、糖尿病)、靶器官损害等分为低危、中危、高危、极高危。
实用建议:
五、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
1. 非药物治疗
2. 药物治疗
| 药物类别 | 代表药物 | 适用人群 |
|-|-|-|
| ACEI/ARB | 依那普利、氯沙坦 | 合并糖尿病、肾病者 |
| CCB | 氨氯地平 | 老年人、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|
| 利尿剂 | 氢氯噻嗪 | 盐敏感型高血压 |
| β受体阻滞剂 | 美托洛尔 | 合并心绞痛、心率快者 |
2024年指南更新:
六、预防与长期管理
1. 高危人群筛查
2. 患者自我管理
3. 社区支持
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控需结合个体化治疗和长期生活方式管理。通过科学认知疾病本质、规范用药及积极干预危险因素,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。患者与医生的紧密合作,是实现血压达标、改善预后的关键。
关键词分布总结:原发性高血压、发病机制、诊断标准、靶器官损害、降压药物、健康生活方式、2024年指南。